为什么有人戏称二战的德国是神圣“骡马”帝国
因为二战德军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只占其总兵力的少数部分,绝大部分是步兵师,这些步兵师本身只有几百辆汽车,既要担负重型武器装备的拖运,如大口径的重炮,也要负责运输作战物资,显然数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装备了数千匹骡马以及相应的马车来负责运输工作。在1941年6月集结的入侵苏联的大军中,德军装备了超过60万匹骡马,所以说德军是“骡马”帝国也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在东线德军200个作战师中,装备汽车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只有30多个。剩下的就都是装备大量马匹的步兵师,他们的机动能力远不如那些机械化部队,事实上这些步兵师在机动能力上和拿破仑时代的军队并无两样。因为那些机械化部队在德军中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太小,所以德军战线的推进还是主要依靠以骡马为主的步兵部队。这主要是由于德国汽车工业的规模问题所导致,整个二战时期,只有美国有能力实现全军的机械化,为所有的部队都配备车辆。
随着战争的持续,加上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的汽车生产越来越难以满足军队的需求,更加致命的是油料短缺的限制,使得德国陆军不得不进一步加深对于马匹运输的依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45 年德军的装甲师也编入了一个马匹运输队,连这些快速机动作战的装甲部队也开始使用马匹运输了,可见德军对于马匹的依赖是越来越大。
这些依靠依靠牲畜和步行机动的步兵部队也极大的影响了德军的作战,尤其是在进攻中,当那些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在突破苏军防线并向其纵深挺进时,后面的步兵师根本跟不上那些摩托化部队的速度,造成了德军作战行动的脱节,实际上德军摩托话单位和步兵单位基本是在各打各的,只有在脱节严重的情况下,摩托化部队才不得不停下来,等待后方的步兵部队跟上来。如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行动迅速的摩托化部队虽然能赶在苏军撤退前占据那些交通要冲,切断苏军的退路,但是却无法真正封闭合围圈,只有步兵部队上来才能做到。但是步兵部队又太慢,等到他们上来时,许多苏军已经从那些缺口上逃脱了,尽管他们丢掉了武器装备,但是却保存了实力。
所以综合来看,德军的整体机动能力和他们的“闪电作战模式”并不完全匹配,装备大量骡马的德军难以支撑新型的作战模式,尽管他们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却没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军队,虽然说是一夜武装到牙齿,但是很多地方只能够说是赶鸭子上架,比如说德国人早期的装甲部队,装甲车的性能太差了,很多时候都是被步兵部队直接超在前头。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国人的骡子火炮,最些骡子火炮他是重炮,但是由于德国人早期没有生产太多的汽车,所以这些火炮都是靠骡子来拉的,因此德国军队里面存在着大量的骡子,这也造成了一种奇葩的情况,就是前线的德国步兵部队在紧急的呼叫炮火支援的时候,抱歉,大炮还没有拉到阵地,根本给不了炮火支援,还好这个时候德国空军比较给力。
但是等到战争的中期的时候,这个时候德国人已经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以及法国人的工业生产资源,大批量的生产牵引车以及汽车满足自己部队的作战需求,最著名的大规模的给自己的重型装甲部队。要知道要拖动一辆虎式坦克就必须三辆牵引车,一个虎式坦克,重型装甲营里面存在着几百辆的车辆,如此庞大的消耗德国人都进行满足了,除了陆军的火炮部队以外,德国人尽可能的满足装甲部队,此时,德国人的陆军部队虽然说想要换一下牵引车,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德国人不断的整军备战,从一开始的100多万提升到了后来的300多万,甚至到巅峰时期,有1000多万德国军队,如此巨大的整军备战让德国人前线很难吃得消,因此还有着几十万匹的骡子仍然在德国军队内部服役,但是相比较于德国军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庞大的运输量来说,这些骡子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九牛一毛。
根据战争后期,人们对于德国军队的战术统计来讲,一共有110多万匹骡子曾经加入过德国军队,这样相较于德国人几十万的汽车总产量,以及人家庞大的铁路运输总量来讲,谁比较重要?那当然,大家心里都清楚,只不过相比较于我们传统印象里面德国军队那种机械化和。强悍的战斗力,人家装备骡子这件事情,反倒有一些反差们,所以大家就叫德国军队为神圣骡马帝国。
至于说到了战争后期,由于德国军队缺乏石油不需要消耗油料,而且节省土地,节省资源的骡子在一次大规模的开始进入军队,就连这个时候重点满足的德国装甲部队仍然还匹配了一只骡子队,此可见,这个时候德国工业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二战中,德国是以坦克为主力的闪击战闻名于天下,这样就给人一种德军是一支全面摩托化的军队,但是事实上德军还是一支骡马化的军队,军队中运输的主力是各种驮兽。
在网上搜二战德军,这种照片比较多,德军士兵搭乘各种交通工具。
在德军主力的各个步兵师中,除了有1000辆汽车以外,还有3300匹马和700辆马车,山地步兵师是有4800匹马和600辆马车,而德军中一共有120个步兵师,而装甲师是有19个。装甲师是已经实现了整体的摩托化,但是大部分步兵师还是部分汽车和大量的马。
德军的相当部分重炮和给养还是通过马匹运输。
应该说,德军的摩托化程度在1941年还不错的,当时象苏军一个步兵师纸面上只有558辆汽车,而马也是3000匹,其他国家除了英国美国,其他国家不如苏联呢。
其实,德军行军主要还是这个样子,11路是主要的手段。
但是,到了1944年德军的摩托化程度下降了很多,而其他国家,尤其是苏军在获得了美国的援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机动车辆的数量是大大增加,而德国则是只能更多的依靠马车,这个时候马车德国用的就更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努力详尽透彻的回答每一道问题。(当然有时可能篇幅有点长)。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的“关注”。
德国人将神圣罗马帝国定义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成立)与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年成立的纳粹德国)加以连论。至于为何“罗马”变“骡马”,只不过是后来人的调侃。
二战中的德国之所以被戏称神圣“骡马”帝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为德军的机械化程度有限,军队中除了精锐的装甲部队以外,其他部队或多或少的都在使用骡马,来运输物资,拖拽武器。
德国军队有这么多骡马的原因:
资源不足,是导致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用来冶炼钢铁的铁矿石,和炼制汽/柴油的石油这两种物资一直都是二战德国最短缺的。
由于没有足够的铁矿石冶炼钢铁,德国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建造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钢铁,用来建造坦克和装甲车。而处于德军食物链末端的德国海军,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将主力舰项目下马,转而去建造吨位小的潜艇。
油料短缺一直是二战德军的最大弱点。油料供应了陆军部队,空军飞机就无法起飞作战,甚至在诺曼底登陆当日,只有一架BF109起飞作战。海军舰艇就无法远洋作战,俾斯麦号的沉没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国装甲部队也未能幸免,经常有德国军队的坦克在推进途中,没油了抛锚在路上;1944年的法莱斯战役,党卫军王牌第二帝国师所损失的200辆坦克中有30辆是因为燃料耗尽而被迫丢弃的。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二战德军的战斗力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油料的供应。
纳粹德国因为根本运输不上去,铁路公路被盟军袭击。再加上他们本身也缺油,所以后勤有相当一部分用的是骡马驮的。所以后来的好事者又给德国起了个新的名字,叫做神圣骡马帝国